【诗文观止 · 说三国】驳易中天之赵云非五虎上将论
苏文生 说三国
一、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里提出了四虎将之说
五虎上将,是指蜀汉名将里名声最响、地位最高、能力最强的五位将军,即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马超、黄忠。
易中天教授却在百家讲坛栏目里提出了四虎将之说。他的理由是刘备在219年称汉中王时,分别封关羽、黄忠,马超,张飞为前后左右将军,他们是正号将军,而赵云为翊军将军,是杂牌将军,所以赵云无资格称为五虎将。真的如此吗?
考证
1、陈寿在撰写《三国志》的时候,将关张马黄赵合为一传,而且仅排在诸葛亮传之后,列于蜀汉各文臣武将之首。
《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》是指三国志内记载的关羽,张飞,马超,黄忠,赵云五位将军的传记。
2、而五位将军又有虎将之名。
关羽、张飞被称为“熊虎之将”、
赵云被称为“虎威将军”、
马超“与翼德并驱争先”、
黄忠“勇毅冠三军”。
可以看出,称这五位将军为蜀汉五虎上将,都是有史可据的。
《赵云传》记载汉中之战:.......先主明旦自来,至云营围视昨战处,曰:“子龙一身都是胆也。”作乐饮宴至暝。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。
219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过程中,黄忠见曹操运送了这么多的粮草,于是建议赵云可以去劫取。但曹操的囤粮重地,应该是有重兵把守,为谨慎起见,赵云与黄忠约定期限,然后再让黄忠领兵去劫粮。黄忠果然中了曹操军的埋伏,赵云率领轻骑前往救出黄忠回营。曹军紧追不舍,直到赵云营前,赵云大开营门,曹军怀疑赵云设有伏兵,引军退走,赵云趁机反击,曹军惊骇,自相践踏,死伤极多。
次日刘备亲自来到赵云兵营察看昨日战斗之处,赞叹说:“子龙一身是胆也!”于是设宴欢庆直到黄昏,军中称呼赵云为“虎威将军”。
3、而陈寿在写《三国志》的时候,又先后将五位将军评为蜀汉的“爪牙”,也就是说,关张马黄赵就是正史所承认的蜀汉“五爪牙”。
陈寿:黄忠、赵云强挚壮猛,并作爪牙,其灌、滕之徒欤?
4. 章武元年(公元221年),刘备称帝,赵云升为中护军、征南将军。
后主刘禅继位,赵云由中护军、征南将军,迁为镇东将军 。.
《赵云传》记载:建兴元年,为中护军、征南将军,封永昌亭侯,迁征东将军。
征南将军和镇东将军都是正号将军,级别比前后左右将军要大。
易中天只依据219年刘备做汉中王时,赵云被封为杂牌将军,而没有考虑到刘备刘禅称帝时,赵云被封为正号将军:征南将军和镇东将军,就轻易否认赵云无资格称为五虎将。
1、而五虎上将的称谓也并非是先出自《三国演义》,《三国演义》之前的《三国志平话》称其为“五虎将军”,再往前推,元曲中就已经将这五位称为“五将军”或“五兄弟”。
2、五虎将也是见于民间史料记载中的,包括《山堂肆考》、《历代名臣录》。
至清代,五虎将一说被收录于《四库全书》。而《四库全书》的收录则以清代官方的身份对其做了全面的肯定,也就是说从明清以来,史家是认可五虎将一说的。
所以,可以说五虎上将这个称谓是源自正史,形成于民间,最后被官方收录。尽管三国时代并无五虎将名称之说,但它的形成有一定历史源泉的。
二、诸葛亮为何要处治李严
三国时期,蜀国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,与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,被诸葛亮上表废为庶人。这件事在蜀国内部影响很大。也成为当代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们所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。那么,李严何许人?究竟是为什么被诸葛亮废为庶人?
李严(?-234年),后改名李平,字正方,南阳人。
李严少时在南阳郡中专职吏员以才干知名,后来在刘表治下各郡任职。
曹操进入荆州时,李严正为秭归县令,西往奔蜀,投靠刘璋。
刘璋用他为成都县令。
公元213年(建安18年),为护军,刘备进攻绵竹,之后李严率部投降。
刘备封为裨将军。成都被平定后,李严官拜犍为太守,兴业将军。
公元218(建安二十三年),盗贼马秦、高胜等在郪县起兵,李严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,斩杀马秦、高胜等人。不久,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,李严前往解围,高定被击败后逃走。刘备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,兼任原郡郡守如前。
公元222(章武二年),刘备伐吴败回,征召李严进永安宫,任命他为尚书令。
同年,刘备病重,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;以李严为中都护,统管内外军事,留下镇守永安。公元223(建兴元年),被封为都乡侯、假节,加光禄勋。
《李严传》记载:臣当北出,欲得平兵以镇汉中,平穷难纵横,无有来意,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。
公元226(建兴四年),诸葛亮在汉中,准备发兵伐魏,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,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,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,让他担任巴州刺史,诸葛亮没有答应。
《李严传》记载:劝亮宜受九锡,进爵称王。
亮荅书曰:“吾与足下相知乆矣,可不复相解!足下方诲以光国,戒之以勿拘之道,是以未得默已。吾本东方下士,误用于先帝,位极人臣,禄赐百亿,今讨贼未效,知己未荅,而方宠齐、晋,坐自贵大,非其义也。若灭魏斩睿,帝还故居,与诸子并升,虽十命可受,况于九邪!”
李严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,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,被诸葛亮加以驳斥。二人由此不睦,逐渐形合影离。
《江表传》:“严少为郡职吏,用性深刻,苟利其身。"
乡里为严谚曰:‘难可狎,李鳞甲。’”
《三国志·蜀书·陈震传》记载:孝起前临至吴,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,乡党以为不可近。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,不图复有苏、张之事出於不意。可使孝起知之。
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,私下里对诸葛亮说“李正方腹中有鳞甲”,暗示李严心术不正,可能会制造事端。诸葛亮以“大事未定,汉室倾危,伐平之短,莫若褒之”,认为自己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、并肩合作的。
《李严传》记载:.......欲令平主督汉中,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....
公元230(建兴八年),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川,为加强汉中防务,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。
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,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,诸葛亮知其意,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,又表其子利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,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。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。李严改名为李平。
谎报军情,贻误军机。
《李严传》记载:九年春,亮军祁山,平催督运事。秋夏之际,值天霖雨,运粮不继,平遣参军狐忠、督军成藩喻指,呼亮来还;亮承以退军。平闻军退,乃更阳惊,说“军粮饶足,何以便归”!欲以解己不办之责,显亮不进之愆也。
公元231(建兴九年)春,诸葛亮第五次北伐,李严负责督运粮草。夏秋之季,正逢阴雨连绵,粮草运输供应不上,李严派参军狐忠、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,让他撤军,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。
李严听说军队已撤退,于是又故作惊讶,说:“军粮充裕,怎么又退军呢!”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,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。他又上奏后主,说“军队伪装撤退,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”。诸葛亮便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,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。李严辞穷理屈,只得叩头认罪。
于是诸葛亮联合二十余位将官上奏弹劾李严,于是废李严为民,流放梓潼郡。
在李严这件事上,诸葛亮并没有犯错,他一直按正规的路子办事。李严这个人,虽然字正方,其实为人气量有些狭小,总为地位的事斤斤计较,最后甚至到了妨害北伐大局、危及国家利益的地步,所以他的下场确实使他咎由自取,怪不得别人。处治李严,体现了诸葛亮依法治国的法家思想,就是他敢于不避皇亲国戚、亲随故旧、托孤重臣,执法必严,违法必究。
文/苏文生
苏文生 :镇江市高级教师,全国三国协会会员,华美诗赋协会会员,中国诗歌报河南第二创作室成员,江西宁都诗联学会会员。
主编:王明芹 微信号wmq2046
投稿邮箱:wmq2046@163.com
往期回顾:
【诗文观止 · 说三国】历史上诸葛亮没有火烧博望坡,这把火是刘备烧的
【诗文观止 · 说三国】想不到,诸葛亮没有摆过空城计,赵云玩过
【诗文观止 · 回音壁 】原影音《送别》,民国时期小学搞活动都唱这歌